摘要:近年来,外汇交易在马来西亚逐渐成为大众投资新趋势。然而,随着市场热度上升,各类假借投资名义的骗局亦层出不穷。根据马来西亚国际人道组织(MHO)于2025年7月22日公布的数据,该机构接获多达39宗有关外汇投资诈骗的正式投诉,受害者损失金额累计高达590万令吉。这些案件所呈现出的诈骗模式不仅日益复杂,更涉及跨国团伙,亟需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。
一、以合法平台为幌的欺诈模式
据MHO调查,这类骗局的共通特征是“伪装正规”,诈骗团伙会以合法注册的经纪公司作掩护,在马来西亚设立办公室、举办说明会,甚至聘请“导师”开设投资课程,使受害者误以为其背景可信、操作专业。该组织指出,有关公司虽已注册于马来西亚公司委员会(SSM),但其实际运作并未受到国家银行或证券委员会的金融监管,属于“合法壳公司非法运作”的典型案例。
此外,诈骗团伙主要由本地人士联合外籍人士操控,其中不乏来自俄罗斯与印尼的“技术顾问”或“系统开发者”。这些成员利用多层代理机制,通过新加坡及印尼的联络人协助推广投资计划,进一步拓展受害面。
二、“高回酬”诱导与资金外流操作
在诈骗运作流程中,嫌犯通过社交媒体广告、投资讲座或人际网络吸引受害者参与,并承诺给予“每月固定回酬”或“短期翻倍利润”,诱导其投入大量资金。初期确实会发放小额回酬以取信投资者,但当总投入金额持续增加,团伙便会以“系统升级”或“市场重组”等理由停止回酬发放,随后人间蒸发。
资金转移方式亦极具隐蔽性,诈骗者会指示受害人将款项汇入本地银行账户,再由代理统一转至境外公司账户。MHO指出,这种操作方式既模糊资金流向,又规避金融监管,使受害人即使报案亦难以追回款项。
三、机构呼吁加强跨部门合作调查
马来西亚国际人道组织总秘书希山慕丁在记者会上强调,有关案件已触及大规模金融犯罪层面,呼吁执法单位尽快采取跨部门联合调查行动,并冻结相关账户,以免更多公众陷入类似骗局。
他指出,诈骗团伙所依赖的不只是法律漏洞,更是公众对金融知识的薄弱。他建议政府推动全民金融教育,并要求银行在处理异常大额交易时,能加强客户身份及用途审查,从源头阻止非法投资活动扩散。
四、社会意义与公众警示
此类外汇投资骗局,不仅造成经济损失,更对社会信任体系造成严重打击。受害者中多数为中产阶层甚至退休人士,他们本着理财目的参与投资,却最终陷入债务或生活困境。
此次案件反映出一个重要课题:在追求高回酬的同时,投资者更需强化风险识别能力。若平台未受国家银行或证券委员会监管,即使名义上“合法注册”,亦有极高诈骗风险。
公众在进行任何金融交易前,务必查证平台背景、确认监管状态,并警惕“保证收益”“高额回酬”“导师带单”等关键字。唯有提升防骗意识,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投资诈骗发生的几率。
在数字投资时代,作为全球领先金融交易商信息查询平台的外汇天眼 WikiFX,通过多维度服务为投资者构建安全防护体系:收录全球超 3.8 万家金融交易商实时监管数据,涵盖监管机构注册信息、牌照状态等核心维度,用户搜索名称即可秒级生成 “数字信用档案” 查看资质;运用 AI 算法实时扫描交易商合规动态,对监管状态变更、用户投诉激增等风险信号智能预警,精准识别 “监管套牌”“ 地址造假 ” 等隐蔽骗局;除基础资质查询外,还提供 7×24 小时全球金融监管资讯、诈骗案例解析及防骗技巧,投资者通过 Google Play 或 App Store 下载 WikiFX 手机应用,可随时获取交易商安全评分、用户真实评价及行业反诈动态,让投资决策建立在充分信息核查基础上。
免责声明:
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,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、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,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